杭政办发〔2022〕176号
杭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苏木镇人民政府,旗直各有关部门:
经旗人民政府研究,现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杭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31日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推进以旗县(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结合我旗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市构建“一主两副两区四轴”发展格局、旗构建“一核两副三轴四区”发展格局,高质量打造“核心引领、轴带协同、节点联动”新型城镇化格局,持续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城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产业创新转型,推动城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强化绿色低碳、建设生态杭锦,强化协同创新、建设活力杭锦,强化文化引领、建设魅力杭锦,强化健康安全、建设韧性杭锦,将杭锦旗打造成黄河流域功能齐全的新型品质城镇。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杭锦旗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二、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做大做强核心,形成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统筹锡尼镇作为杭锦旗城市中心主核心建设,推动老城片区的品质提升工作,加快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陶赖沟生态水系及锡湖公园,打造城区两极蓝绿互映的城镇生态苑,推动主城区锡尼镇形成“一核两苑”(两苑拥城)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推进两个副中心城镇建设。推动独贵塔拉一二三产业整体提升,建设杭锦旗经济重镇。针对沿河地区、梁外地区和沙区不同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配套,包括盐碱地改造、草牧场改良、沙地流转、光伏治沙等方式,推动地区产业多元发展。大力发展沙漠越野、观光旅游产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举办大型沙漠越野赛事等举措,逐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打造地区旅游品牌,为农牧民发展民宿、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加大农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打响绿色牌、生态沙漠牌,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旅游+”“生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型产业,促进农牧渔结合,推动形成农牧互补、种养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四)推动产城融合,形成城镇化重要引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开创杭锦旗经济发展新局面。统筹乌锡发展轴、锡磴发展轴和沿黄发展轴的协同效应,推动产城融合,形成全旗城镇、产业、物流功能建设的核心空间与镇域空间格局主骨架。
(五)挖掘独特价值,形成特色有序分工。加强与主核心和两个副核心的对接,发挥在三大轴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依托特色资源、挖掘独特价值,大力推进吉日嘎朗图镇、呼和木独镇、伊和乌素苏木、塔然高勒四大关键节点建设。走生态化、集约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以现代农牧业、新型工业、休闲旅游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优化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加快促进城乡融合,打造节点联动、交相辉映的特色小城镇体系。
三、主动对接融入,形成黄河“几”字湾特色生态城镇
(六)共建城市发展带,融入都市经济圈。发挥杭锦旗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多方面合作交流,抓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共建黄河清洁能源产业带、黄河绿色生态农牧业产业带、黄河“几”字湾生态文旅风情带等系列发展带,积极融入“呼包银榆”经济圈,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形成黄河“几”字湾特色生态城镇。
(七)强化交通运输设施网络支撑。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东胜、康巴什、巴彦淖尔、乌海、鄂托克、乌审、达拉特等旗市区联系,以同城化、网络化、便捷化为方向,加快发展跨旗县、跨市区的公共交通体系,为旗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完善“七横五纵”的干线公路网络,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苏木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推动中心城镇与产业园区、各苏木镇协同发展。全面部署推进中心城区至周边苏木镇的铁路建设,在重要产业园及物流园增设站点。推进库布其机场建设,推动通用航空应用发展,带动提升区域经济综合水平。
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新型品质城镇
(八)强化绿色低碳,建设生态杭锦。以落实“双碳”为契机,科学布局城镇空间,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节能、低碳赋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力争在蒙西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为新型品质城镇建设奠定绿色低碳本底。
(九)强化协同创新,建设活力杭锦。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汇聚旗内外优质要素资源,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支撑和数字赋能,为新型品质城镇建设提供强大持久动力。
(十)强化文化引领,建设魅力杭锦。以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塑旗战略,把文化引领作为杭锦旗新型品质城镇建设的重要推手,以文化之魅统领和提升整体城镇之魅,为新型品质城镇建设铸就人文精神魂魄。
(十一)强化健康安全,建设韧性杭锦。聚焦城镇重大风险防控薄弱环节,强化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和修复,优化产业链、构建城镇链、升级信息链,健全重要应急物资收储调配机制、基本生活用品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城镇正常运转和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为新型品质城镇建设筑牢健康安全屏障。
五、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新型品质城镇
(十二)强化规划引导约束作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纲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提升规划编制科学性。强化规划实施监管权威性,保障战略落实落地。
(十三)创新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扩大社会各方参与,明确责任、义务和权利,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追根溯源地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城镇综合管理能力,合作共建有为的社区,推动有序参与治理,竭力提供满意的服务。
(十四)加速促进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牧民人口就地市民化,鼓励外来务工人口落户就业,吸引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等高等人才。按常住人口规模统筹配置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使转移人口在杭锦旗稳定生活和工作。营造包容关怀的社会环境,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和城镇化进程。深化人地钱挂钩的配套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尽力消除农业转移人口顾虑,积极引导转移人口有序迁居城镇,共享城市生活。
六、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五)加快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高效流动,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十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增强公共服务在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十七)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农牧业为基础,以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为重要补充,完善农牧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城乡良性经济循环。
(十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城带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七、规划实施保障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城镇化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城镇化工作机制,确保各级领导精力到位、工作部署到位、实施措施到位。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各苏木镇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和日常事务协调,制定政策举措、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配套制度政策体系。
(二十)注重政策引导。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保障、城镇住房、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强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建立健全人才、户籍、用地、财政、金融、价格、环境容量等专项政策,加大对新型城镇化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倾斜保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市场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十一)强化项目支撑。紧紧抓住旗城板块“补短板强弱项”牛鼻子,及时储备好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库,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成一批”。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表和路线图,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如期完成。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提升城镇化重大项目质量安全和社会风险防控水平。
(二十二)落实监测评估。建立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综合反映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定期对规划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