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建馆以来,始终坚持“二为”方向,立足基层、服务群众,为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馆内设有办公室、档案室、服装道具库房、多功能展厅、公共电子阅览室、中老年活动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具有宣传教育、普及知识、传承文化、文艺审美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公益性机构。是杭锦旗唯一举办群众文化节的场所,也是全旗范围内重要的文化信息传播基地。2007年被评为国家县级三级馆,2022年被评为国家县级二级馆。
杭锦旗文化馆现主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承担着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业务指导,承担数字文化馆建设、服务、推广等工作。
文化馆现有在岗工作人员10名,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副高级职称2名,中初级职称3名,正式员工8名,临时工2名。
自2011年起,我馆实施免费开放政策,积极拓展免费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切实做好免费阵地活动、展览等工作。多功能排练厅、中老年活动室、杭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书画室、器乐室、钢琴室、小排练室、创作室等功能室,各场馆日均免费开放时间达8.5小时。
在旗文旅局统一安排下,杭锦旗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全旗各苏木镇(管委会)开展基层文化培训活动。面向文化站工作人员及文化管理员,以基层阵地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为内容进行培训。
充分发挥技能作用,服务于社会
近年来,文化馆努力探索农牧区文化工作的有效途径,采取定时定点的方式,每月开展一次文化下乡活动,活动时间定为各节假日。活动地点为旗广场、学校及社区等。定时、定点以“送文艺、送政策、送文化、送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培育新牧民、建设新农牧区”综合便民服务活动。在文化馆的精心组织下,参与活动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拓展业务 繁荣群众文化
为了使我旗群众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馆于2005年至今,共组建文艺队24支,其中创办老年学校1所,“鄂尔多斯古如歌”研究协会
1个,古如歌传承基地12个。民间文艺队每年在农村牧区演出,活动开展至今,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泛。
我馆每年组织开展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农牧民文艺汇演、百姓春晚、元宵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组织开展好每一次的活动,成为了我馆的一项常规工作。我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在每次的活动中都要充分地做好组织策划工作,文化馆举全馆之力,要钱出钱,要力出力,目的是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达到文化活动大家同乐的效果,这也是我旗广场文化活动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期间,除文艺演出外,还在各个嘎查村,广场及社区等地方开展公益电影展映活动,丰富我旗群众的消夏生活。
助传承——非遗保护持续升温
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文化馆通过全旗非遗普查及对一些重点项目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申报,2008年我旗的古如歌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治区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27项。另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9、旗级代表性传承人50人。
常态保护、活态传承。近年来,我馆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围绕非遗传承,积极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注重开发利用,拉近了非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助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在教学与互动中了解非遗、感受非遗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为深入落实《鄂尔多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2017—2020年)》。充分发挥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及古如歌博物馆作用,陈列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并接受群众参观2万余人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2场次,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组织开展古如歌大赛9届,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中国社科院、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鄂尔多斯牧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编制课题组采访、调研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情况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