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和乌素苏木:写好草牧场改良“生态文章”

  走进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雷爱强家,映入眼帘的是120平方米的住房、800平方米的羊圈、500平方米的草棚,生产颗粒饲料的机器发出轰鸣声,雷爱强正在将平了茬的柠条进行粉碎,加入高粱、玉米、草粉等搅拌后加工成颗粒饲料……
  “2023年我平茬了1300多亩柠条,除了加工成饲料给羊喂,出售还赚了5万多元。我的2400亩草场通过改良,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天黄沙不见了,取代的是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柠条。不要小看这柠条,这是我们牧民的命根子,它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耐旱、耐寒、耐高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最适合在我们这里生长了,而且还是羊和骆驼的好饲草料。去年我的羊发展到了600多只,出栏了200多只,靠养羊赚了近30万。”哈夏图嘎查牧民雷爱强激动地说。
  近年来,像雷爱强这样通过种植柠条、杨柴走上致富路的牧民越来越多。但在20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雷爱强在2010年因生态环境恶劣被迫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素有死亡之海之称,占杭锦旗总面积的52.2%。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属于库布齐沙漠边缘地带,上世纪90年代,因库布齐沙漠向外延伸,牧民们的草场遭到严重沙化,生产生活遭到严重挑战。苏木政府鼓励大家种植柠条、杨柴,阻止沙进人退,开拓防沙治沙的生态发展道路,通过多年的治理,昔日的荒漠逐渐变成了优质的牧场。
  苏木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启动实施了“百万亩草牧场改良项目”,通过“政府+村集体经济+企业+农牧户”模式,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万亩的草牧场改良。引进专业柠条种植企业,扎实开展柠条前期种植、中期养护、后期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工作,保障柠条成活率达到80%以上。引入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建立大型防灾饲草料应急储备站,支持饲草专业收贮企业销售杨柴、柠条粉等优质饲草料产品。依托科技小院、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平台,由高校技术团队研发出多种类新型饲草料产品,让牲畜吃上营养丰富的“特供”饲草料,扎实推进科技兴牧。同时,农牧户负责柠条种植的日常监护管理,每年可获取10元/亩管护补贴,鼓励更多的农牧民加入到草牧场改良项目中,让种植柠条成为农牧民新的致富动力。
  同样,从伊和乌素苏木走出去的返乡企业家郭志成也感慨万千。“20年前,家里人口多,草场又不好,只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但心里一直挂念着家乡。听说政府进行草牧场改良项目,我积极回乡创业,成立了饲草料公司,去年8月,我们厂又建成了占地20亩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抗旱应急储草库,全年能够储备10万吨的饲草料,为农牧民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保障。”亿丰源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志成介绍:“我们高价向农牧民收购原料,低于市场价100多元出售饲草料产品,通过与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每年给巴音孟和嘎查20万元、巴音温都尔嘎查12.5万元的分红,以最大的力量助力草牧场改良项目,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伊和乌素苏木百万亩草牧场改良项目实施以来,共计完成草场改良74.4万亩,其中农牧民累计自主修复草牧场62373亩,累计给改良户农牧民发放了700多万元的柠条、杨柴种植监护管理费,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到了种植杨柴和柠条的队伍中,草牧场修复了,生态变好了,曾经的马群、骆驼群也重现了,除了牛羊产业链条形成,马奶、驼奶等产业也蓬勃发展,生态修复真真切切地拓宽了农牧民致富的道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伊和乌素苏木党委书记哈斯额尔德尼说。
  下一步,伊和乌素苏木将继续深入推进草牧场改良项目,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实施“吃一只羊 还一亩草”公益项目,撬动社会资源参与草原修复,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企业效益等的多元发展。

  

扫一扫

在手机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杭锦旗人民政府
承办:杭锦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 15062502000111号
蒙ICP备17001082号-1
网站标识码:1506250006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