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杭锦旗以村庄规划引领乡村振兴,从优化乡村用地空间布局、保障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强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等方面,统筹乡村发展,因地制宜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工作,打造宜居生活空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杭锦旗共76个行政村,需要编制村庄规划的共75个(陶赖高勒村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并编制),于2022年底全部由旗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紧盯目标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规划编制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杭锦旗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将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制定杭锦旗村庄规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村庄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管理要求。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村庄规划编制委员会,负责为整体工作把方向、把进度、把质量,定期召开调度推进会,合理安排村庄布局和风貌管控,引导各类项目有序建设,促进村庄发展方向“不跑偏”、村庄建设“不走样”。三是增强技术支撑,组织线上学习、线下培训交流,提升村镇干部及相关人员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认识,提供技术咨询,加强技术指导。四是建立工作微信群,及时研究解决编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快推进乡村规划编制进度,提高编制质量。
二、严格内容把关,科学精准推进规划编制
摸现状,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与分类有序推进。杭锦旗共76个行政村,遵循因地制宜、分类编制、详略得当的原则,结合村庄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发展需求,着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建设搬迁村,提升特色村”,明确各类村庄不同发展导向,防止大拆大建,加强村庄风貌特色塑造,留住“乡愁记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永先村村庄规划获内蒙古自治区村庄规划成果三等奖。规划将永先村定位为集聚提升类村庄。永先村村庄总面积为1150.30公顷,农牧业空间总面积为952.86公顷,占规划区域国土总面积的82.84%。为充分发挥村庄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创建杭锦旗农业标准化示范村,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与管控,形成“一产升级、二产增值”的产业发展,增强村庄与周边区域产业经济的联动,为独贵塔拉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打造成“镇区协助发展,保障镇区基础物质供需的友好型美丽村庄”。
筑底线,明确空间底线发布与管控规则。严格落实上传下达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等控制线的空间与管控要求,确保各层级规划紧密衔接、步调一致促进刚性传导与管控,筑牢合规底线。
纳民意,坚持群众意愿充分融入规划成果。乡村规划是强调重视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规划,“规划好不好,群众说了才算”。杭锦旗村庄规划编制中要求村镇干部及规划编制人员全覆盖深入村庄开展民意调查,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乡村风貌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并及时将村民意愿纳入规划,依靠村民的创造力助力乡村振兴。
三、提升规划质量,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盘存量,增减结合提升用地集约水平。杭锦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458.37平方米/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空间布局分散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较大,摸清村域范围内可复垦的空心村,调查分析低效、闲置和废弃土地,推动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好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使用和新增建设用地安排。我旗2023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规模为3191.87亩(212.79公顷),均在国家下发的“无责任主体历史遗留矿山范围内”,借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工程,同步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后的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建设,鼓励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布局新增农村宅基地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优布局,建立实用好用管用的村庄规划。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立足我旗草原畜牧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全市的重要地位,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统筹考虑现状交通、基础设施接入条件、形态管控等要求,引导村庄集中建设布局,合理预留村庄产业用地,保障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引导农产品初加工、产地直销等产业,在村庄区位优势区域合理布局、适度集中;引导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物流仓储等产业向重点乡镇及物流节点等集聚,培育建设一批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嘎查村。推动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下一步,杭锦旗将不断改进工作机制,继续完善村庄规划成果及数据库,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管理整体水平,提升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管理效能,推进规划蓝图变成现实,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