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杭锦旗将“民生痛点”变成“改革支点”。从“一条条弯窄巷道”到“一栋栋精巧别致的屋舍”,从“一根根破损管道”到“全国高低落差最大的长距离运输管……”一件件民生“暖心事”成为改革的发力点、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以民生所呼作为改革方向,扛牢改革重任,奋力书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答卷。
即日起,“锦新闻”开设《话成就 促改革 谋发展》系列报道,本期推出:《城建革新路:平房蝶变与老旧小区焕新同行》。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平房区改造与老旧小区焕新成为了最动人的章节。
随着时代变迁,那片承载、记录着杭锦旗人发展变迁的南平房区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基础设施短缺、巷道狭窄、空间局促等问题逐渐涌现,杭锦旗城市的框架逐渐拉大,新旧城区的差距也愈发明显,南平房区急需一场“华丽蝶变”,重新焕发生机。
2023年初,杭锦旗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南平房区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深入考量、反复论证,决定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难,全力实施南平房区改造这一重大民生工程。
如何改?群众说了算。南平房区改造从规划到实施,杭锦旗委、旗政府都秉承以民为本的理念,最大程度考量居民的实际需求与生活愿景,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入户走访、实地勘察、制定补贴标准等系列举措,将过去“自上而下”的策略更新为“自下而上”,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共谋共商共建,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或自住或租赁,根据建筑鉴定等级进行改造或更新。
“以前天天盼着这片平房区能改造,现在真的实现了。我们这个老屋有38年的历史了,本来也计划新建,得到社区宣传信息后,我第一个积极响应、也是第一个申请更新。现在我们这个房子经过改造后,除了卧室、卫生间,还有活动室和茶室,院子里还能种菜、纳凉、烧烤,真的是既宜居又优居。”谈到平房区改造带来的变化,新华社区2栋住户昭日格图赞不绝口。
冬有暖、水有排、车能停、人能走、住着舒心……如今,曾经的南平房区,在精心的规划与设计下,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民居、老街巷肌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捷元素。崭新的屋顶、坚固的墙体、合理舒适的布局、悄然提升的颜值,让这片老城区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比起大拆大建、平地起高楼的立竿见影,无论是建筑和街区的织补更新、功能短板的拉长补足,还是城市治理效率的提升,更需慢工出细活,更需久久为功,方能见成效。”杭锦旗住建局局长乔小平表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将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现有建筑安全更新、功能业态更新、环境景观更新,让居民在老城中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城市的另一边,老旧小区也正经历着蜕变。踏入杭锦旗凯源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小区道路、井然有序的停车位以及洁净宜人的庭院环境。往昔的“脏乱差”环境经过改造,如今变成了“幸福居”。冬日的暖阳洒在新铺的柏油小路上映出了一道道斑驳交错的光影,老人们坐在休息椅上,还有居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交流闲谈,小区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我在这里居住了十几年,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心情也随之舒畅了许多。”正在小区散步的王大爷高兴地说道。提起小区的变化,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更是基层治理中的“民生大事”。杭锦旗委、旗政府致力于提升和创新老旧小区的改造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绿化区域,硬化未铺砌的居民楼间空地,合理规划停车位,增强配套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小区居住环境,持续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2024年杭锦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针对锡尼镇七个社区,13个小区(民生B区、金瑞园小区、胜利B区、凯源小区、煤炭小区、日月轩A区、胜利C区、景致花园、恒盛兴小区、明珠小区、民生E区、金地佳苑、林苑小区)进行改造,总投资1.5702亿元,总改造面积86.51万平方米,涉及286栋楼8611户居民。
南平房区与老旧小区的蝶变,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一种城市精神的重塑。它让居民们重新找回了对家园的热爱与归属感,也让城市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魅力与活力。展望未来,这些焕然一新的区域将继续书写属于它们的精彩篇章,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