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杭锦旗“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杭锦旗“奋力谋发展、打好翻身仗”,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自治区、市“十四五”人才工作规划要求制定了《杭锦旗“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 

  “十三五”期间,杭锦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治区、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断加大优秀人才引育质量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载体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长。 

  一是优秀人才引育质量明显提升。积极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持续推进“高精尖缺”人才培育,杭锦旗人才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旗人才总量达11721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90人、专业技术人才5617人、高技能人才630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4152人、社会工作人才134人、党政人才998人),较2015年末增加3221人、增长37%。 

  二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把握发展趋势、时代特点,围绕事关杭锦旗发展、人才发展的重点难点,加大人才发展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杭锦旗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率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放权松绑力度,实施助推高质量发展人才政策体系,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动能,人才发展效能明显。 

  三是人才素质普遍提高。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注重提高人才素质,全旗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016年达到15.12%,2020年达到18.24%;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2016年达到37.78人,2020年达到39.22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2016年达到22.12%,2020年达到24.28%。 

  四是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层次等结构趋于合理完善,人才在产业、行业、区域和不同经济类型的分布基本合理,中级以上人才在工业、农牧业生产一线的比例达到45%以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基本协调,有效解决了人才结构性矛盾和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 

  五是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立组织、人社、科技部门“三管齐下”抓关键、成员单位协同推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做好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人才工作,组织专家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党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影响力、引导力不断增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标一流水平、更高标准,人才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人才竞争力不够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高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规模与杭锦旗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间还不匹配受区位条件、产业特征、环境氛围等多种因素制约,人才引留难度大。二是大平台、好平台、新平台不够多,产融合、产学研协同的力度还不够强,对人才吸附能力、集成服务能力、潜能释放能力还不够强。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机制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足,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和体系化程度低。四是人才政策竞争力、影响力、作用力还不够大,人才工作品牌影响力还不够,人才发展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人才对杭锦旗的归属感、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人才资金投入规模还不够大,与其他旗还存在差距。 

  二、“十四五”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面临形势  

  从世情来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国情区情来看,“十四五”开始,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更加需要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出发,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从市情来看,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杭锦旗拥有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具备更好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多方面有利条件。从旗情来看,我旗还面临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基础还不牢固,综合发展水平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尚未根本扭转,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挑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一系列挑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突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必须突出人才在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历史转变中的战略价值必须突出人才在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逻辑转向中的引领作用,必须实现人才由支撑发展、优先发展向引领发展的历史跨越,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人才制度体系,健全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让人才成为引领杭锦旗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的战略资源、关键动力、引领力量。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重点领域关键人才,建设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人才队伍,整体推动人才综合实力提升,厚植杭锦旗人才竞争优势,加快人才制度创新突破,加大放权松绑,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激情,提高人才资源配置能力、服务能力、发展能力,构建聚才育才用才优良环境,为引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关键动力和引领力量。 

  (三)发展目标 

  ——人才规模结构引领高质量发展。2015年底人才总量8500人为基数,到2020年,全旗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11721人,到2025年,全旗才资源总量达到1.7万人,人才集聚效应基本形成,人才带动杭锦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带动高效能治理能级提升。基本建立现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推进放权松绑改革、“放管服”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人才发展生态优化带动高品质生活再上台阶。持续加大宜居宜业、活力幸福人才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在均等化基础上实现高品质提升,不断优化人才在杭锦旗安居、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领域的条件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党政人才 

  以各级领导班子为重点,通过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实践磨、严格管理,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党政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对全旗党政领导干部3年轮训一遍,着力提高把握大势大局、开拓创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合作共事的能力。推进党政干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交流。采取外出引进聚集人才、公开招录选拔人才、日常工作发现人才、群众举荐储备人才等方式,积极探索当地优秀嘎查“两委”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社会英才中选拔干部办法,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能够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实施“党政人才战略储备计划”,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和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力度,选派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基层一线岗位经受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精简、高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杭锦旗科级干部后备库,切实抓好年轻干部培养,进一步强化搭建重点工作专项考核等比拼平台,帮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加大挂职锻炼力度,每年选派3—5名青年干部到政法、信访、综治等矛盾比较集中、条件比较艰苦的岗位,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塑造作风。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增强培训精准性,充实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企业家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每年定期开展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培训班,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国家产业政策解读、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着重培养和提高企业家的创新发展能力、决策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扩大全方位交流,激发人才活力。着力推动企业家交流合作,营造企业家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浓郁氛围。充分发挥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招才引智作用,为企业开展招才引智、技术攻关、交流合作搭建平台,积极组织企业赴区内外标杆企业学习观摩,找差距,补短板,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优化惠企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品牌。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环境,对企业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享受相应的人才奖励政策的同时,对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地倾斜。对为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后,可享受招才引智人才同等优惠待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企业家权益不受到侵犯,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确保做到政治上关怀到位,权益上保护到位,工作上服务到位。 

  (三)专业技术人才  

  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深入推进“三区人才计划”“西部之光”等重大人才项目,集中培养一批学术技术骨干和实用人才,加强本土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新一轮名师、名校、名校长、教学(教育)能手、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大力推进“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培训项目,推进骨干教师实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加大紧缺学科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结构均衡发展,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加大对基层苏木镇、嘎查村学校师资分配名额倾斜。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加大医疗卫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部委、自治区、市重大合作项目,结合杭锦旗特色医学优势,共同开展特色临床研究,培育一批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团队,加大基层医技医护人才培养,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本土医疗卫生人才赴上级医院梯度培训制度,健全定期筛选优秀人才到鄂尔多斯市进行跟岗培训机制,完善向临床一线、紧缺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医疗卫生薪酬分配制度。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强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面向社会公开引进新闻宣传、媒体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旗级新闻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苏木镇文化站和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运用和管理公共文化设施本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字化服务水平,掌握融媒体、网络传播、新媒体集成管理、云服务等数字技术,提供新型数字内容服务。积极发展各类民间文化组织,建立“民间文化传承工作室”,重点加强对基层大众文化团队、文化领域中新经济组织及新社会组织的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能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对草根基层文化团体和文化项目提供经费和活动场所,旗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予以支持。 

  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设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专门队伍。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等三支法治专门队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大法治专门队伍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力度。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根据我旗实际需求,瞄准知名金融机构、金融组织、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努力引进一批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金融核心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完善市场化引才聚才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常态化的金融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政策叠加、服务叠加、资源叠加等方式,加大战略与市场研究、科技金融、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投资、保险精算、离岸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财富管理、金融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等紧缺急需金融人才开发力度。畅通政府金融部门与金融行业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人员交流渠道,开展以挂职锻炼、短期工作为主要方式的人才交流活动。 

  (四)高技能人才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建设一支与杭锦旗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建立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按照特色学徒制要求,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化应用导向、技术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的学科设置、专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产业园区、载体等参与办学。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建设力度。加大“草原英才工匠”评选力度,建立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举办职业技能邀请赛,选送优秀技能人才参加自治区技能大赛,对获奖参赛选手及其专家组给予奖励。强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基础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与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推动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等级认定、新技能培训评价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现代化保持同步。开展首席技师制度,资助和奖励优秀人才获取专利授权、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工程技术人才。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提升技能给予更有力的支持、更通畅的渠道。发挥企业主体责任,企业产业工人职业教育经费达到一定比例。健全产业工人权益维护和保障,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解处理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支持政策,健全高技能人才政府补贴制度,落实企业职工教育、产业工人教育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经费。 

  (五)乡村振兴人才  

  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队伍规模稳步壮大、结构持续优化、素质着力提升、作用不断凸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培育农牧业专业人才队伍和“三农三牧”实用专业人才,发挥乡村本土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功能和先锋引领作用。培育一批青年农牧场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从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质增效。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带动农牧户和市场有效衔接,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农牧产品品牌,提高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特别是鼓励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建设一批示范合作社。强化农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引进或通过政府购买高层次科技人才,依托农牧业科研、推广项目和人才培训工程,促进科研人才与主导产业、涉农涉牧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有机整合,使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设高质量农牧业企业家队伍,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步伐,围绕绒山羊、瓜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并加强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创业主体跟进,广大农牧户参与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力度,使产业化联合体内部组织制度、利益共享和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力争形成龙头企业与各类经营主体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综合平台作用,持续优化培训基地培养、吸引、集聚人才功能,将基地打造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六)社会工作人才  

  以党建为引领,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社会工作资源和基层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实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推动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城乡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服务模式,发挥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推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转化,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力度,在具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城镇社区中,明确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能力。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 

  四、“十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顶尖人才引领工程  

  全面突出“高精尖”导向,聚焦基础科学、前沿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重点领域,突出科技创新特色,加大国家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领军人才工作室建设力度,2023年建成杭锦旗海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要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强化连续项目资助和定制配套服务,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一批能够引领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 

  (二)领军人才工程  

  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等平台作用,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工作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进程,加大在杭锦旗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联合项目团队推进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资助、资金支持、政策配套力度,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支持引进培养国家级高技能人才,省、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推进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建设,实施“特级教师行动计划”,建设特级教师后备资源库,加强优秀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人员和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队伍建设。加大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加强以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为重点学科建设,培育一批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团队。积极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建立专家柔性引进机制,加大合作单位专家资源对口引进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省、自治区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团队选拔培养计划,建立文艺创作、编导、表演等领域专业人才工作室,遴选、培育理论、宣传、新闻、文艺领域领军人才。 

  (三)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适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提升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一批重点领域高端人才支持项目,设立一批技术研发创新支持项目,制定培养基地专项资助政策,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数据发展,信息化建设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品牌机构集聚,积极吸引和培育专业化、高素质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广告设计、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人才,大力培育引进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兴贸易人才,集聚培养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在线新经济人才,培育研究开发与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创新服务人才。聚焦加快文化创意、文旅融合等领域人才发展,加快文化创意经营管理、文化创意贸易、文化创意策划、音乐影视、数字出版、移动互联、时尚传媒、工业设计等领域人才培养,引进培养一批优秀导游人才、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首席技师队伍以及适应“旅游+”“互联网+旅游服务业”旅游服务复合型人才。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云计算及数字领域垂直行业,培育引进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 

  (四)急需紧缺人才工程 

  围绕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以提升增强重点产业人才实力和竞争力为重点,定期发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强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加速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储备。设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大数据云计算、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引导区域内外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动态调整紧缺专业,加大专业人才和职业工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满足杭锦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完善杭锦旗籍人才情况发布制度,联络在外的杭锦旗籍人才,实施“杭锦旗鸿雁返乡计划”,为外出人才提供创业和在企业就业政策咨询,鼓励返乡创业就业。搭建杭锦旗籍人才及智力回流平台,建立杭锦旗籍博硕人才联谊会,定期举办活动,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献力。 

  (五)青年人才培育工程 

  探索打破行业、专业、行政隶属的制约,加大优秀青年人才选拔,通过基层推荐、初选、答辩、复选等,让青年专业技术、党政管理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库,在常规信息收集、汇集的基础上,加入对人才特点、专长、培养路径等个性化内容标识。建立完善青年人才跟踪培养机制,每年在重点学科、重点产业等领域扶持培养一定数量青年拔尖人才,重点培养造就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党政人才、青年社会人才。深入开展科技英才“3+3”培养,选派青年科技英才到东部省、市学习深造。前移青年人才培养端口,建立分级分类推荐选拔机制,发现、选准在经营管理、科技创业、文化传承领域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苗子,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重点培养、跟踪培养、接续培养,培养一批青年领军人物和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发现一批杭锦旗成长型人才,优化计划管理、加大稳定综合资助,支持成长型人才申报、参与自治区、市级相关项目,培养领军后备人才。支持在校大学生、“三支一扶”志愿者中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担任乡镇、社区团委兼职副书记,参与推动基层治理与发展。实施青年人才揽蓄行动,提供杭锦旗籍在校大学生回家乡实习见习岗位,吸引应届优秀毕业生,打造青年人才“蓄水池”。 

  五、人才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一)人才引进机制创新  

  实施人才精准引进。以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为重点,绘制 “人才地图”,摸清摸准我旗人才需求状况,定期发布杭锦旗重点引才需求目录,精准选拔、引进符合岗位需要、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提高人才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充分用好中央支持“三区一线”发展和对口支援的政策红利,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主要创新城市和地区合作,探索与重点城市的重点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双一流高校在杭锦旗的合作联盟、合作基地、合作园区,拓展人才来源渠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民间团体力量,加大同国内机构、团体、商会等联系,拓展市外、旗外引才渠道。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人才支持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自治区人才工程,抓紧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大型企业引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开展外地大学生走进杭锦旗、了解杭锦旗,重点加强与知名高校的联系对接,共同开展相关活动。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主动、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借智借力,支持区内外高校、院所专家来杭锦旗,与杭锦旗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各类科研平台,重点在海水稻种植、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完善柔性引进政策,采取借用、兼职兼薪、项目合作、委托经营、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探索“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等柔性引才模式,吸引更多专家人才到杭锦旗服务。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退休不久、专业资深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银龄”引才目录,将“银龄”引才范围进一步拓展到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探索“银龄”组团式引进。制定出台《杭锦旗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待遇保障办法》,加大在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力度。对乡镇事业单位急需人才采用特设岗位的形式,不受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缓解编制紧张问题。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聚焦北京、陕西、自治区有关高校以及与我旗产业关联紧密的新能源、化工、矿业等专业院校,定期举办示范性招聘会,组织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上门”招才、精准引才。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继续加强与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系沟通,建立人才顾问机制,设立在外工作站点,发挥人脉资源优势,引荐或提供一批人才信息、拓展合作关系。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帮助引才,开拓区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运用平台思维,积极发展众包平台,面向全市征集创新思想和项目,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原创思想大赛、解决方案竞赛,汇聚全市智慧。 

  (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强化顶尖人才培养。遴选一批拔尖人才,采取制定培养方案、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和重点支持。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对拔尖人才及其团队进行重点扶持。加大统筹协调、组织培育、支持优惠力度,组织引导、支持服务拔尖人才积极参与国家、自治区、市重点人才计划、人才工程评选。  

  强化产业人才培养。加强杭锦旗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能力标准框架,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用协同、突出“全球视野、卓越本领、创造活力、实践能力”的育人模式。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双一流”高校、特色职业院校建立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开展研发人员培训费纳入研发加计扣除范围,调动企业加大人才培养投入。着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创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重点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建立人才培训联盟,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加大与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等市内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定期举办人才专题高级研修班,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 

  加大交流培养。建立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制度,和自治区所属高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选派高校院所年轻干部,到杭锦旗有关单位进行挂职交流。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兼职教学和科研,资助科技企业聘请高校院所教师、科研人员担任科技顾问;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任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指导教师。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认可的优秀兼职导师进行表彰,给予奖励。推动创新载体以合作研究、开放课题、学术交流、委托试验、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良性互动,加大面向社会的开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  

  (三)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机制  

  项目支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支持机制,建立《杭锦旗重点领域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目录》,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和促进杭锦旗产业发展。完善配套项目资助,鼓励企业、人才自主创新,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级和市级创新项目,对申报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各类项目的,予以相应配套。优先提供成长型企业办公场所优惠、产业发展用地。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品牌展示、自主创新产品首台/套应用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在旗级人才资金中,设立“杭锦旗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专项资金”对经遴选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小额贷款担保、开业贷款贴息、初创期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资助杭锦旗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围绕重点领域、产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技术引进创新,支持人才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级创新项目,按所申报项目给予配套。对高成长潜力“独角兽”“隐形冠军”,优先提供办公场所优惠、用地支持。发放“创新创业券”,引导杭锦旗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资源支持人才凭券购买服务、利用研发设施、开展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  

  政策支持。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激励和分红、技术服务和转让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单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所得收益用于科研团队(人员)的奖励部分、单位承担的各类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用于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部分暂不列入绩效工资调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实施政府财税奖励。聚焦新兴领域,建立健全瞪羚企业培育库,实施高成长型企业人才助跑方案,做好“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培育、国家高企培育,积极吸引一批善于抓住“奇点”、具备创造“独角兽”“瞪羚”企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服务支持以杭锦旗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有志青年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组建创业导师团,整合行业内资源,通过分享会、恳谈会、人才沙龙等灵活方式推动创业者分享经验、技术、资源和资金,帮助创业者健康发展。健全创投机构与人才创新项目对接机制,推进合伙人计划,通过链接优质资源、畅通对接渠道、优化服务供给,组织、引导和吸引优秀服务机构来杭锦旗,为人才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业务链条的服务,从人才、技术、载体、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赋能科技人才企业加速成长。成立创业者联盟,整合地区、部门及有关资源,推动创业者分享经验、技术、资源和资金,扶持创新力量,拓展创业者合作与发展空间。 

  (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  

  坚持市场化、科学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突出人才分类特征,完善人才分层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全面接轨国际人才标准,探索市场化评价人才“举荐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创新主体对创新人才的最终评价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争取开展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杭锦旗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基层“双定向”职称评聘机制,制定倾斜和支持政策,为基层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开通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优秀人才可以直接参评高级职称。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并落实待遇,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层次,拓宽技术工人晋升通道,探索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在新兴领域工程技术专业争取开展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称“立交桥”评价试点。建立符合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职称评聘向基层适度倾斜机制,切实减少职称评审限制性条件,降低或取消对发表论文、课题研究、国家级奖项数目、外语能力等要求,增加基层服务年限要求,探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及解决实际问题业绩考察等替换性评审标准,对长期服务基层,年度考核优秀的专技人才予以倾斜。出台个性化评价办法,技术精湛、业绩贡献突出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才、传统工艺传承人才、乡土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通过答辩评议、业绩展示、考核推荐等方式,申报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评审。聚焦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等领域,开展特色领域、新兴领域职业调查分析、标准研发,争取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认证活动。  

  (五)人才使用机制创新  

  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竞争性使用机制,打破人才、设施、数据等创新资源的“单位所有制”,探索“揭榜点将”“揭榜组团”等机制,完善挂榜、揭榜、履榜、评榜、奖榜链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邀请参与重点建设规划、重大项目决策咨询、高层次人才选拔等活动,并在学术交流、申报科研项目、配备助手及科研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从基层选拔人才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从基层选才用才长效机制,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上级单位或部门,加大从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人员中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进一步完善新参加工作人员基层服务年限制度,提高长期在基层工作人员政策待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对自愿前往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大胆破格提拔使用。落实工资、职称、创业等方面保障措施,建立与基层挂钩、与艰苦边远程度配套的政治、经济待遇标准。进一步完善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岗位津补贴制度。对选派到科技特派员、“三支”人员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并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六)人才合作机制创新  

  建立校地、院地合作机制加强与“双一流”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杭锦旗资源、产业、政策等方面优势,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战略咨询、联合攻关、合作申报课题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长效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内“双一流”高校在杭锦旗设立研究院,建设人才引育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机构。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吸引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杭锦旗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孵化器,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的新型研发基地。  

  六、人才发展生态建设  

  (一)生活环境  

  制定出台《杭锦旗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待遇实施办法》,对引进的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和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标准。对人才在继续深造、住房安家和租赁方面给予补贴。完善杭锦旗优质基础教育项目布局,高标准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打造高品质学前教育,支持杭锦旗企业和社会力量提供托幼照护、暑假爱心学校、亲子教育等服务。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大紧密型医联体和互联网医院建设,开通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配备健康顾问和咨询服务。做好文体场馆建设、设施更新升级、公共服务供给,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展会活动、旅游活动。整合资源优势,加快人才社区建设,依托党建服务中心,建立人才服务站(窗口),为各类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  

  (二)社会氛围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信守法、和谐友爱、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建设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创造性的人才发展软环境,开展人才凝心聚力工程,加大对人才关心关爱,增强人才在杭锦旗获得感、融入感和幸福感。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号召人才扎根基层一线。适时组织人才联谊会、相亲会,组织各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加强感情沟通。建立慰问人才制度,定期看望慰问基层一线地区人才。 

  七、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委谋划人才发展战略职责,进一步完善杭锦旗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 

  (二)加强投入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保持人才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重点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及对发展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探索股权投资方式实施“拨款”改“投资”改革,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机制。强化财政性人才投入的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 

  (三)加强人才引领  

  坚持落实党委领导挂钩联系专家制度,持续开展人才走访调研慰问工作。定期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加强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评优吸纳、活动吸纳等政治吸纳手段,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  

  (四)加强宣传推荐  

  积极开展人才选树活动,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和激励体系,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积极弘扬创业精神,彰显辐射效应、雁阵效应和共生效应。加强与主流媒体、融媒体合作力度,规划建设人才工作交流展示实体空间,加大人才典型宣传,打造成为人才展示平台、交流平台、推荐平台。加大杭锦旗品牌和人才工作形象宣传,不断增强杭锦旗影响力、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选优配强旗、苏木镇和部门人才工作力量,推进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和部门、苏木镇人才工作者网络建设,强化人才工作者能力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支适应杭锦旗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者队伍。 

    

    

    

    

    

    

    

    

扫一扫

在手机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杭锦旗人民政府
承办:杭锦旗政务服务局
蒙公网安备 15062502000111号
蒙ICP备17001082号-1
网站标识码:1506250006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