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在线访谈栏目。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杭锦旗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俊林同志就推动杭锦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内容与网友做一个交流与探讨。李局长,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做客这期在线访谈。
李俊林: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荣幸能够来到在线访谈,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
主持人:仓廪实则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在杭锦大地的一年四季里,我们能看到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近年来,杭锦旗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全力推进全旗农牧产业增量增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呢?
李俊林:一是我旗把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牧民致富的重要抓手。聚焦特色水产,推广“以渔改碱”技术,重点在沿河地区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稻鱼蟹综合养殖、鱼虾混养等技术。二是强化农牧业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实施绒山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与创新应用项目,确保繁殖率和成活率,促进高繁性种羊扩繁。三是加快科技兴农兴牧步伐,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重点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科学使用地膜等农业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确保耕地质量、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主持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杭锦旗农牧局在推动畜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成果?
李俊林:一是建立健全良繁体系,种畜禽监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有力促进了我旗绒山羊产业健康、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杭锦旗白绒山羊的生产性能、羊绒品质、体尺、体重、产肉性能、繁殖性能、适应性能均有显著改善和提高,各项综合性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二是坚决禁止从绒山羊核心产区内引进其他品种,逐步淘汰羊绒细度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种公羊,形成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不断加大改良投入,保护种质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重点推广配方饲喂,分群管理,一年两胎和两年三胎等增产增效技术,使良种化程度达到100%,彻底改变了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四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白绒山羊、肉羊、肉牛、奶牛、生猪等产业,集中推进集群化进程,建设标准化基地,打造生态、安全、高效、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主持人:杭锦旗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俊林:在推进农业发展方面,一是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坚持良田种粮。2023年,我旗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继续坚持“稳粮优经扩饲草”思路,全面推进黄河南岸灌区和梁外牧区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在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引导黄河滩区农牧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粮经饲结构优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86万亩和9亿斤以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增加有扩大,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持人:在产业发展服务支撑情况方面,如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方面工作推进情况,存在哪些突出短板?围绕补短板,作了哪些部署?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俊林:农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带动。2023年我旗为解决农牧民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农牧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走以绿色、生态、高效农牧业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杭锦旗渔业产业发展迅速。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培育等项目不断推进。目前已经完成4493亩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并以独贵塔拉为重点,推广以鱼改碱养殖技术。其中南美白对虾淡化5100万尾,标粗投放外塘养殖4000万尾,新建设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大棚170亩(在全旗范围内推广盐碱水域“135”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累计达到900亩,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投放大眼幼体280万尾,大规格豆蟹100万尾),继续推广发展盐碱地稻鱼、稻蟹综合种养共1000亩。渔业产业发展迅速,存在较大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二是绒山羊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杭锦旗绒山羊存栏基本稳定在130万头,占全市绒山羊存栏的五分之一左右,羊绒产量约750吨,占全市羊绒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三是全面推进肉羊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关键环节,以“繁育基地+肉羊养殖园区(合作社)+养殖户”为主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坚持“南繁北养”,将梁外伊和乌素苏木作为肉羊繁育基地,辐射带动沿河四镇肉羊养殖,到2025年,争取打造养殖规模达100万只的肉羊产业集群。
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是农牧业科技人才短缺和劳动力老龄化,农牧民对农技推广接受意愿薄弱。
围绕短板开展的工作:除上述开展的主要工作外,我旗还通过引导农牧民流转土地,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支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动农牧业,加大农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做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主持人:您可以和我们谈一下,下一步,杭锦旗将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推进杭锦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吗?
李俊林:一是全力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农业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万亩以上,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畜牧业持续推进“稳绒增肉兴奶”战略,坚持种养相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行动,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和提纯复壮力度,推动牛羊扩群增量,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不低于220万头只。
二是全力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实现藏粮于地。二是加大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提效行动,推进化肥和农药零增长、秸秆残膜实现综合利用。三是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建设。
三是提升现代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智能化农机产品等机具补贴力度。继续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围绕鲜活产品,鼓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适度规模的冷藏保鲜设施,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奶山羊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内蒙古绒山羊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精准鉴定、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1龄蟹种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项目推进扩群提质、稳产增效。强化良种良法集成示范,以“看禾选种”平台建设品种展示示范为切入点,大力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推动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