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荞面碗坨的原料是荞面。荞面放在碗里蒸熟,外形呈坨状,故叫碗坨。
荞面碗坨,是比较讲究的一种食品,既卫生,又适应时令。沙区的夏天,气候非常燥热,挥汗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回到家中,凉阴阴地吃上一、两碗荞面碗坨,顿觉消暑解渴。
制作荞面碗坨,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将去皮后的荞麦粒用凉水粉上(浸泡的意思)三四个小时,用右手在荞麦粒中反复揉搓,待麦粒变成稠糊状,再加些水,进行稀释。如果偏稠,再添水,切忌不能过稀。稀释后的荞麦糊糊,舀进箩里过一遍,滤去渣滓。过滤出来的碎麦粒,再用左手揉搓,把它搓碎……反复进行数次,直到荞麦粒粉碎,所剩无几为止。再把过滤后的面糊糊舀在碗里(不能太满,多半碗就行),搁在笼内蒸熟。蒸的时候,应把碗中的面糊糊搅上两三遍,以防上熟下不熟。制作时,应做到边加工,边做碗坨,其好处是:做出来的碗坨新鲜好吃,有筋劲儿,色呈灰白,纯正。
第二种方法:碗里放上少量养面,添水,加盐,调成糊糊,放在笼里蒸熟。
吃荞面碗坨时,要用小刀蘸着凉水把它切成菱形块,调入酸腌汤、土豆丝汤、沙葱、胡麻盐、香油等佐料就可以吃。每年4月至9月,是荞面碗坨上市的季节。
据说,很多年以前,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位农民不知是中暑,还是怎么回事,头脑昏昏沉沉,懒散没有精神,求医看病也找不出原因。贤慧的妻子从精神上安慰他,从饮食上照顾他,也无济于事。八月十五这天,远方的亲戚来到他家,看见这位农民正在病中呻吟,就把带来的荞面很快做成碗坨让他吃。吃完后,病人精神饱满,头脑异常清醒。从此,碗坨名声传遍了沙区,它便作为一种食品流传下来。后来人们才知道荞面还具有“降气宽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