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角,坐落着一个名为巴拉贡的小镇。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农房,几乎看不到垃圾的踪影。很久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民环保意识薄弱,这里曾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垃圾围镇”。改变始于一场“垃圾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这座小镇的面貌。
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体系
针对当地农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巴拉贡镇创新推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联动模式。每户配备“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个垃圾桶,保洁员定期上门收集。镇区建立垃圾分类转运站,之后再进行统一处理。村民徐大妈说:“现在看到垃圾不分类,浑身不自在。连我5岁的小孙子都知道,果皮要扔绿桶,塑料袋要扔灰桶。”
农牧区垃圾治理新模式
针对农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巴拉贡镇在6个嘎查村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可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通过“定时、定点、定车”的“三定”收运模式,有效解决了农牧区垃圾收运难题。同时,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鼓励农牧民参与垃圾分类。
创新垃圾资源化利用
巴拉贡镇建筑垃圾破碎筛选处理厂位于巴拉贡镇桥南物流园区南150米,110国道1014公里处,建设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可容纳建筑垃圾量2万立方米,厂内设置了2条生产分拣线,每年可将20万吨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在98%以上。
全民参与的环保实践
近年来,巴拉贡镇积极开展全镇无废清理行动,充分发挥执法、环卫、企业等多部门联动的作用,定期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组建“环保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全镇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5%以上。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以来,巴拉贡镇将“无废”观念贯穿始终:已开设农药废包装回收点2处,推广滴灌节水项目5.3万亩并推广水肥一体化。2024年推广国标农膜1.5万亩,并完成农膜回收,同时开展田间地头垃圾整治工作。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巴拉贡镇的“无废乡镇”建设有效减少了黄河流域面源污染。从“垃圾围村”到“无废乡镇”,巴拉贡镇的蜕变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农村垃圾分类完全可以做好。巴拉贡镇的实践证明,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无废乡镇”不仅可行,而且能够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