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基层动态

开展研究型审计,把握三个“做”

  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审计实践促进着理论研究的发展,但审计理论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而研究型审计正是推动审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理论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研究型审计,并非简单地查阅资料和数据分析,而是一种深度的探索与思考。它要求我们以研究的视角去审视审计对象,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要追根溯源,探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首先要做“深”审前研究。在项目开始前,一方面要紧盯国家宏观政策,聚焦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把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环境、政策法规、业务流程、业务范围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可借助被审计单位的服务对象、兄弟单位等对其的了解评价收集较为全面的资料,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才能够让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迅速抓住关键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审计的效率,更提升了审计的质量。
  其次要做“准”审中研究。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审计需求,如果仍习惯于过去的传统审计方法,就会出现“穿旧鞋走新路”的局面。因此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工具,如数据挖掘、分析模型等,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从中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同时可以寻找类似的审计案例,对比分析其审计方法、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中汲取经验,以助提升整个审计项目质量。
  最后要做“实”审后研究。一方面要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被审计对象对于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及整改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情况下也直接影响着整改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整改工作的跟踪督促,对整改不及时、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的事项要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审计建议,对因体制机制因素造成整改不力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整改成效;另一方面要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审计方法和流程,同时将审计过程中的经验、方法、案例等进行整理和存储,方便后续审计项目参考和借鉴。

扫一扫

在手机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杭锦旗人民政府
承办:杭锦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 15062502000111号
蒙ICP备17001082号-1
网站标识码:1506250006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