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边林带”建设踩住了“沙进人退”的急刹车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其中:中国第七大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的库布齐沙漠横亘东西,约占全旗总面积的53%。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加之特殊的立地条件、十年久旱的气候特点,荒漠化土地不断向外扩张、出现“沙进人退”的严重局面,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50年代起,常年驻扎在库布齐沙漠北缘的三个国营林场治沙站会同沙区人民,开始了沙漠北缘“锁边林带”的探索建设。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第一代治沙人仅靠双手大量、反复种植沙蒿来固定流沙,然后再把沙柳、杨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栽在沙蒿带中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最终在90年代让库布齐沙漠北缘这片不毛之地长出了一条全长近二百公里、总面积19.95万亩的“锁边林带”,及时踩住了库布齐沙漠北扩的“急刹车”。
“三北防护林”建设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8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开展实施,位于杭锦旗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入快车道。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第二代治沙人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在毛乌素沙地逐步营造了乔、灌、草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的成片防风固沙林,毛乌素沙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时至今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林保有面积达到61.6万亩,从遥感影像上看毛乌素沙地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绿色斑块覆盖。
1997年6月,为了打破库布齐沙漠对沿河与梁外区之间的阻断,全旗人民在旗委政府的号召带领下,历时17个月,成功修建了一条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创造了沙漠劈路的奇迹。如今,当年的两车道“穿沙公路”已经变成了“两横五纵”、总里程近1115公里的“穿沙公路网”。公路网区共完成人工造林34万亩、飞播造林56万亩,设置沙障近5万亩、封沙种草超过百万亩,茫茫大漠变身绿色通途。
“六大工程”建设助力“绿进沙退”的阶段性成就
进入21世纪,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生态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日元贷款风沙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相继落地实施,全旗各地围绕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干旱硬梁及丘陵沟壑等水土流失区域展开了全面推进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大攻坚”。二十多年时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1503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取得“绿进沙退”的阶段性成就。
借助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杭锦旗委政府也出台了系列防沙治沙措施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通过构建“土地流转、农牧民入股、企业承包、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荒漠化防治、生态保护建设,推动防沙治沙、造林种草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优质龙头企业、扶持造林种草大户,为在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优先享受纳入林草重点项目建设待遇,通过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荒漠化综合防治新模式。
成绩属于过去、荒漠化综合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2000年以来,全旗荒漠化防治重点区域库布齐沙漠累计完成生态治理490.76万亩,成效面积216.23万亩,沙漠边缘较二十年前相比缩减了近111万亩。2014年4月,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经济示范区”;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库布齐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4月,杭锦治沙群体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在几十年的荒漠化综合防治实践中,全旗林草人、治沙企业和个人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旗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地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大力扶持下,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下,顶烈日、抗严寒、战风沙,取得了防沙治沙的显著成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荒漠化防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荒漠化综合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接下来,杭锦林草人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进一步总结推广“库布齐治理模式”“毛乌素治沙经验”,加快沙化土地治理、天然草原修复,不断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为“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线”贡献杭锦力量、杭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