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落而满盘活。这些令人欣慰的数据源于旗委的正确领导,在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引领下,杭锦旗探索推行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整合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两所一庭”共建,融合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模式,打造“1+3>4”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新样板。
六年矛盾一朝化解
2016年4月,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十户村民与苏某签订危房改造合同,将该村工程危房改造项目承包给苏某施工。完工后,政府将危房改造国家补贴发放到村民银行卡,部分村民以房屋质量差为由拒绝向苏某支付剩余建房款。六年来,苏某一直向几户村民催要,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无奈苏某遂将十位村民诉至法院。
为就地化解矛盾,让纠纷不出村,综合考虑被诉村民现实情况,呼和木独镇综治中心联合地区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以及包村干部召开协调会议多部门联动推进,主动深入每户家中对房屋工程进行现场勘验、调研,针对每个房屋现状、事后维修情况,通过对法理、政策、情理的分析,出具不同调解方案,最终案件均圆满解决,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当即支付剩余工程款。
镇平安建设办负责人巴特尔说:“过去咱们评家长里短打的是‘乡情牌’,基层工作用4个字形容就是‘单打独斗’,解决问题方式显得单一、乏力。如今,中心的设立,推行‘1+3’工作模式,不但综合了各部门职能,一声招呼就能聚合到一起息诉解纷,而且汇聚了人心,‘乡情’与‘法理’双管齐下,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共建融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与“法庭上见”说再见
杭锦旗在推行“1+3共建融合”机制过程中,注重完善分级归口调处、部门联动化解、多元规范共治等体制机制,创新将社会组织锦和调解中心引入旗综治中心,并与法院签订诉调对接框架协议,建立协作机制,形成诉源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向专业化、集中化方向发展,让调解工作跑好“最后一公里”,让矛盾在诉前止步,刹车在法庭前,让纠纷在诉内妥善解决。
2022年8月,杭锦旗某企业因经营障碍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转,与百余名职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就职工劳资纠纷达成协议。企业却因经营困难未按协议履行,引起职工不满引发纠纷。旗综治中心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联合旗法院、锦和调解中心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同时抽调立案、民事、综合审判部门法官团队当即开展司法确认和速调对接工作,为职工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经过调解,企业与职工变更原协议,确定具体的劳务报酬款项。工作人员当场确认并出具司法文书作为兑付职工劳务工资的依据,职工依出具的司法文书领取到劳务款项,形成良性的“调确”模式。至此,一场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的劳资信访纠纷得以化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即将走进法庭之时,又得到妥善解决。
重点对象共管共控 矛盾调解更加专业
通过打造“1+3”工作阵地,实现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合体办公”,并建立联防、联建、联治协作和固化重点人员管理教育协作机制,对重点人员开展管控和教育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定期走访,建立帮教小组,共同落实管控帮教措施。同时,派出所民警出警发现、受理的民间纠纷,适合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治安案件、刑事和解案件等会第一时间与司法所共同介入调解。这一做法打破由村居调解员首先调解的传统模式,将整合优化的调解力量放在最前端,不但消除了传统模式冗繁拖沓的弊端,还进一步保障了调解的公正性、专业性,让错综复杂的纠纷理顺理透,及早化解,有效避免了刑事案件和涉法涉诉案件的发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1+3共建融合”,有效确保了矛盾不上交,有困难找中心,有问题来中心成为基层群众的第一选择,使“宁靖杭盖”社会治理品牌示范作用更加突出,综治工作中心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