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基层动态

杭锦旗:打造防沙治沙绿色屏障、创建宜居宜业绿色未来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在地图上非常显眼,而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北部,刚好在“几字弯”的最里头。这片集黄河、平原、沙漠、草原于一体的高原明珠,多年来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摆在最重要位置,在一届又一届政府、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终把昔日漫天黄沙、草木凋零的景象永远定格在了回忆里和照片中,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向沙漠腹地推进的绿色屏障和贯穿东西南北的7条穿沙公路。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文字和镜头,一起了解库布齐沙漠从生态禁区到沙漠绿洲换新蝶变的故事。

  杭锦旗是黄河“几字弯”流经鄂尔多斯市的第二站,黄河过境249公里、是全国流经里程最长的旗县,境内的库布齐沙漠作为全国第七大沙漠、紧邻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主要泥沙来源之一。为了防止沙漠北侵黄河,上世纪50年代起,常年驻扎在库布齐沙漠北缘的三个国营林场治沙站会同沙区人民,开始了沙漠北缘锁边林带的探索建设。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第一代治沙人仅靠双手大量、反复种植沙蒿来固定流沙,然后再把沙柳、杨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栽在沙蒿带中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最终在90年代让库布齐沙漠北缘这片不毛之地长出了一条长48公里、面积19.95万亩的锁边林带。

  进入8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开展实施,位于杭锦旗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入快车道。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第二代治沙人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在毛乌素沙地逐步营造了乔、灌、草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的成片防风固沙林,毛乌素沙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时至今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林保有面积达到61.6万亩,从遥感影像上看毛乌素沙地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绿色斑块覆盖。

  步入21世纪,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日元贷款风沙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生态重点工程落地实施,全旗各地围绕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干旱硬梁及陵沟壑等水土流失区域展开了全面推进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大攻坚”。二十多年时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1386.46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取得“绿进沙退”的阶段性成就。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绿进沙退”,随着荒漠化、沙化土地不断缩减,绿色屏障逐步向沙漠腹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也从最初的生存的外在需求转变为现今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调统一的内在需求。同时,成功探索出的“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 也让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荒漠化综合防治体系日渐完善。

  数据显示,杭锦旗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7.23%增加到现在的17.76%,林草综合植被盖度从2000年的16.2%增加到现在的65%,全旗荒漠化防治重点区域库布齐沙漠治理成效面积达到592万亩。2014年4月,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经济示范区”;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库布齐沙漠生态示范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4月,杭锦治沙群体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全面打赢防沙治沙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到的“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只有认清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只有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才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防沙治沙奇迹。

  听,杭锦旗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齐沙漠攻坚治理的号角已吹响!按照《杭锦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库布齐沙漠全域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杭锦旗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库布齐沙漠治理攻坚行动、毛乌素沙地治理攻坚行动、“十大孔兑”治理攻坚行动、深度节水控水攻坚行动、矿山生态修复行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农田提质增效行动、河湖湿地保护修复行动、科技创新提升行动、生态富民提升行动等十大行动,全力打造防沙治沙绿色屏障、努力创建宜居宜业绿色未来,为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杭锦力量!

  

扫一扫

在手机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杭锦旗人民政府
承办:杭锦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 15062502000111号
蒙ICP备17001082号-1
网站标识码:1506250006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