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秋日里的呼镇,田地间一排排金黄的向日葵生机盎然,院落旁一袋袋收好的葵花盘整齐排列。这盈车嘉穗一派好风光,正是呼和木独镇今年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项目实现突破的生动注解。呼和木独镇有盐碱地 1 万余亩,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为唤醒沉睡资源,今年以来,呼和木独镇以党建引领带动农牧民群众就地取“财”,因地制宜探索盐碱地改良路径,让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了具有95%种植作物成活率的“丰收田”。
党建+治理,提升组织保障“核心句”。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为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呼和木独镇积极发挥党建“主心骨”作用,一方面,以民之所需为导向,做好具有“群众视野”的调研。在日常走访入户了解到镇区群众一直挂记的盐碱地无法种植、种植产量不高等问题后,呼和木独镇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明确牵头责任人和部门,划定目标时限,安排调拨资金,系统性谋划、项目化推动,切实让调查研究走实。另一方面,走在群众前面,做好党员率先垂范的工作,试验田选址时,东红柳村党支部书记张强主动扛起责任,无偿提供自家盐碱地20亩进行试验,提振盐碱地改良加速度。
党建+人才,激活人才赋能“关键词”。人才兴,事业兴。人才活,全局活。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呼和木独镇凝心聚“智”筑好人才之“巢”,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一方面,请来“名医生”。实地考察把诊问脉、了解盐碱地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出方案、对症下药改良盐碱地。另一方面,培育“田秀才”。党员干部当好助农“领航员”,带领嘎查村(社区)“两委”成员、种粮大户“组团求学”,特邀高级农技师苏建林讲授防冻防治、水肥管理等农业实用技术,让新型职业农民蝶变为“三农专家”。
党建+科技,书写增收致富“点睛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势在必行。经检测,呼和木独镇重度盐碱地的地下水含盐量较高,农技专家通过多种作物栽种试验,因地制宜提出改良方案,核心是取土下浅表水膜下滴灌,使水肥一体化,用第五代“克碱王”作改良剂,这样既能降盐除碱,又能防止土地反碱,为作物创造良好生长条件,盐碱地就变成了良田。呼和木独镇党委委员、政府副镇长王建军说:“我们成功应用了‘原土+原水’盐碱地改良新技术,形成了咸水直接浇灌种植新模式,这对于我镇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盐碱白”变身“丰收黄”,守护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与党建引领密不可分。下一步,呼和木独镇党员干部将继续搭建党员服务群众平台,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把党的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进一步提高盐碱地改良后农产品种植成活率,在此基础上兴建大棚育苗产业,实现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邱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