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领导,重培育,超前谋划人才“一盘棋”
伊和乌素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引育用留”有机结合,切实把惜才爱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一是抓谋划、夯责任。成立由苏木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梳理工作进展,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抓服务,优配套。全面提升草原“亲和力”,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和经费保障制度,深化人才服务“一次办好”改革,开通人才服务专线和一站式绿色通道,设立人才服务专员1名,建立常态化专家人才走访慰问机制,累计走访慰问专家人才50余人次,为人才及团队提供“点对点”精准化服务,让人才真正有“家”的感觉。三是抓学习,促提升。坚持“请进来”指导培训,“走出去”比学先进,着力提高群众综合技能水平,苏木共培育种植养殖能手122人,新型经营主体46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手工艺等技艺人才20余人,为推动农牧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奠定扎实基础。四是抓队伍,强保障。立足苏木发展定位,将管理型、专技类、治理型、农村实用技术型、乡贤“五类”人才作为发展重点,建立乡贤人才动态管理数据库;建立9名党政班子成员结对后备干部的“一对一”帮带模式,助力年轻干部创业成长;储备“田专家”“土秀才”1484名、村级防疫员36名、乡村文艺人才队伍10余支,形成凝心聚力的人才合力。
二、搭平台,建项目,靶向发力“筑巢引凤”
坚持立足“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紧密结合苏木重点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类别,着力推动“西北沟甘草”优质种源保护、肉羊育种扩繁、盐碱地改良、优质牧草良种选育、民族手工艺品传承和发展、高端驼奶研发加工等重点课题攻关,成功搭建涵盖“伊和乌素苏木专家人才工作站”“伊和肉羊养殖繁育研究中心”在内的“1站6中心”人才工作服务平台,积极引进金海、李子钦等一批高层次专家人才,通过把最专业的人放到最合适的项目上,真正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苏木率先在全旗建成国家肉羊产业技术示范与成果转化基地、内蒙古草业科学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由金海老师团队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完成的标准化养殖棚圈取得了14项相关专利,杭锦旗科技小院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中,内农大博士驻站改良盐碱“不毛之地”,高端营养食品加工生产园区“恩亘苏”驼奶获批SC认证火爆开市,草牧场改良模式先后被“学习强国”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1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实现15万元预期目标,苏木整体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生动画面正跃然于伊和乌素田畴沃野之上。
三、解乡愁,叙乡情,激活本土人才“一池春水”
深入挖掘利用苏木乡愁资源,大力激发乡贤反哺桑梓、泽被故里的热情。一是借助乡镇人代会、圣火祭祀等大型活动,组织乡贤人才开展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活动,充分集聚“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和公益慈善资源,积极引进伊泰化工、亿丰源、瑞德兴泰源等公司开展地企合作,促成费托蜡代加工、秸秆加工综合利用、肉食品深加工等项目落地实施,累计获赠助学、修路、疫情防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等百万余元。二是精准选拔后备干部。采取“群众评议、支部推荐”的方式,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青年、种植养殖大户等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中选出21名人员,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大力推动乡村振兴需就地取“才”,吸纳“乡招村用”大学生27名,完成“一村3名大学生”目标,部分实现“一村5名大学生”,为下一轮换届人才储备和基层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积蓄了青年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下一步,伊和乌素苏木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全旗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锚定自治区“五大任务”、市委“三个四”目标要求和“六个杭锦”建设目标,持续做好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等工作,力争在全旗人才工作中走在前、做在前,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以最优生态、最诚心意、最实举措欢迎专家人才到草原来创新创业,为杭锦发展贡献更多伊和乌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