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图片新闻

耕耘春天丨 新增1700亩 盐碱地上再添新绿​③

  春风拂过杭锦旗大地,农民们抢抓农时。3月11日,在吉日嘎朗图镇巴音村的盐碱滩上,大型翻斗车轰鸣着,拉载着成堆的农家肥。深褐色的粪肥从车厢中簌簌落下,与泛白的盐碱土碰撞,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我们巴音村可耕种面积约是10,000亩,今年新增了盐碱地治理1700亩,目前正在往新增的地里拉运农家肥和改良剂,下一步将二者混合撒开后进行深翻,就可种植玉米。”杭锦旗巴音村党支部书记杨锁清说。

  吉日嘎朗图镇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长期受土地盐碱化困扰,地块零碎、土壤贫瘠等问题制约农业发展。2023年起,当地启动“万亩盐碱地改造计划”,通过整合土地、引入数字化管控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成近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亩均提升10%。

  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吉日嘎朗图镇共新增盐碱地治理约18,000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盐碱地改良不仅提升了粮食产能,更催生了多元产业。吉日嘎朗图镇碱柜村通过种植耐盐碱的甘草,打造了11,000亩甘草基地,每年可采收量约为3000亩,并建成甘草加工厂延伸产业链。今年新增改良的盐碱地将进一步探索“甘草+特色作物”的复合种养模式,推动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盐碱荒滩到沃野良田,吉日嘎朗图镇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了一幅生态与生计协同发展的春耕画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杭锦经验”。

  近年来,杭锦旗不断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化学改良、良种选择等措施效果显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能力日益增强,实现盐碱地破“碱”重生,为农牧民增收、农田增效、粮食增产夯实基础。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杭锦旗将继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治理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化作沃野良田,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为“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扫一扫

在手机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杭锦旗人民政府
承办:杭锦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 15062502000111号
蒙ICP备17001082号-1
网站标识码:1506250006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