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点击“水产业发展”这个关键词,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盐碱水域特色渔业、绿色高效多元化养殖等工作上时,一幅“海鲜陆养”的丰收画卷展现在眼前。
盐碱地“长”出致富虾
7月,吉日嘎朗图镇光茂村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一排排养殖拱棚井然林立。进入虾棚里,一股股鲜活的“海味”扑面而来。捕捞工人将一条条兜满南美白对虾的“地笼”拖出水面。
一尾尾清亮透明、壳薄体肥的南美白对虾跃出水面。南美白对虾被装进筐里过秤,经打包装箱后,陆续被销往银川等其他城市。
“今年南美白对虾的长势比较好,大概30头一斤。虾的品质也比较高,目前估算一亩能达到1000斤左右。今年行情也好,市场批发价应该在(每斤)二十八九块钱,零售价能达到四十块钱左右。”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东烁养殖场总经理曾传东说。
从2015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选派的技术人员常驻基地为南美白对虾养殖提供技术服务。经过5年的攻关,2020年终于突破了沿黄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淡化、标粗的技术瓶颈。由于技术逐渐成熟,2024年养殖基地首次尝试一年养两批虾,第二批的虾苗在六月中旬投放,在每年九月底、十月初上市。
据了解,2024年,杭锦旗在全旗范围内共淡化南美白对虾苗3700万尾,成活率达80%以上。2024年,纯收入达650万元。近日,杭锦旗白对虾入选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
以前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是高端水产的聚宝盆。“洋气”的南美白对虾漂洋过海“游”进了黄河岸边的盐碱地,成为杭锦旗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一个新的特色产业。
“一地双收、一水两用”增收提效可持续
9月,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一虾一稻”连作农业种养模式试验田一片繁忙景象,虾农正在取网收虾,一只只色泽鲜红、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从虾笼中倒入筐内。
“所谓‘虾稻共作’农业种植模式,是指一个生产周期内,养一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每年4月初投放虾苗,5月中旬小龙虾全部出笼后,用养龙虾的水来种植水稻,实现‘一地双收、一水两用’。”项目负责人刘大伟介绍说。
在“虾稻共作”的新模式下,每亩产小龙虾400余斤,每亩产值8000元左右;水稻每亩产量1000余斤,产值2000元左右,数据可观可喜。
除此之外,2024年,杭锦旗大力推广鱼蟹综合种养1000亩,亩均产蟹30斤以上,稻米亩产量可达300公斤,渔民亩均增收可达1200元。“一地双收、一水两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效提升了经济、生态效益,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进名优品种,培育水产发展新引擎
3月,200万余尾中华绒螯蟹“江海21”扣蟹蟹苗、25万尾加州鲈鱼“安家”杭锦旗;4月,6万尾澳洲淡水蓝龙虾虾苗“如期抵达”独贵塔拉镇水产养殖基地;6月,1万尾暗纹东方豚在杭锦旗试点养殖……杭锦旗水产养殖业正在形成多点开花的新局面。
在积极调整水产养殖结构、调优养殖方式的同时,杭锦旗持续发挥国家大宗淡水试验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扶持名优特渔业品种养殖企业7家,开展池塘标准化培育精养试验200亩,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和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螃蟹的品质和产量,总产量达20000斤,产值约100万元;引进鲈鱼进行工厂化设施化大棚养殖,共产出约15万斤,创造产值约375万元;在全旗推广螺旋藻养殖1500亩,全年生产藻粉约800吨,亩均纯收入达14000元。截至2024年,杭锦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23万亩。
近年来,杭锦旗高度重视渔业产业发展,按照渔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盐碱水域特色渔业,推广绿色高效多元化养殖模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杭锦旗争取政策和资金,协调相关部门,支持独贵塔拉镇水产养殖园区建设,持续引导杭锦淖尔村、广茂村、昌汉白村等10个村发展盐碱水域特色水产养殖业,逐步发展“水产养殖+休闲垂钓+渔家乐”三位一体的休闲渔业模式。
吉日嘎朗图镇的螃蟹、鲈鱼;独贵塔拉镇的南美白对虾、龙虾;巴拉贡镇的鱼蟹综合种养;呼和木独镇的“虾稻共作”……如今,杭锦旗“海鲜”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特产的标签,它融合了杭锦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科技智慧,更是杭锦向外界展示多元文化与生态奇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