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000014349/2023-00081
-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业务工作
- 发布机构: 杭锦旗农牧局
- 发文日期: 2022年12月02日
- 名称: 杭锦旗农牧局关于2022年《杭锦旗向日葵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工作和技术总结》的报告
- 文号: 杭农牧报〔2022〕330号
- 时效性: 正常
- 成文日期: 2022年12月02日


《杭锦旗向日葵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工作和技术总结》已拟妥,现随文呈报,请审阅。
杭锦旗农牧局
2022年12月2日
2022年杭锦旗向日葵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工作和技术总结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按照上级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实施方案任务要求,根据杭锦旗实际情况,在多年向日葵引种栽培试验成果基础上,充分发挥向日葵种植优势,在吉日嘎朗图镇建立集优质品种、高效种植技术为一体的向日葵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2022年向日葵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在吉日嘎朗图镇光茂村实施。示范区具有多年向日葵种植历史、技术相对成熟,面积为1087亩,辐射带动3万亩。项目区灌排配套,农业基础建设较完善。
(二)技术路径:按照“五统四控三提两增”技术模式要求(五统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四控即控肥、控药、控水、控膜;三提即提升化肥、农药、水资源利用效率;两增即增产、增效),重点集成示范推广向日葵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全覆盖。
二、项目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任务分解到位。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责任管理制度,成立由旗农牧局分管种植业副局长为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向日葵试验示范实施过程中的部门协调、资金整合、人员调配等工作。同时组织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示范区建设、试验示范布置、试验数据采集记录、报告撰写以及技术指导和服务等具体工作。相关人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沟通协作,推进工作开展。在方案制定、试验示范区选择等重点工作环节与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和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作物处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认真听取指导意见,确保试验示范区选择科学合理,方案切实可行。在试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两家单位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形成了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工作模式,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落地,并收到实效。
(三)加强工作管理,保证工作质量。根据总体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建立健全工作档案,将方案、生产记录、培训资料等及时归档立卷。多次开展工作调度,按时报送工作进展、阶段小结和工作总结。试验示范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关键季节、关键环节,相关技术人员全程深入试验示范区参与田间管理,并开展技术指导、观察记录以及数据采集等工作,保证试验示范高标准、高质量实施。
(四)加强风险管理。在试验示范区建设中,与农户、合作社等实施主体订立了全面的、切实可行的合作协议,明确责任义务,避免矛盾纠纷,保证工作顺利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严格资金管控,严格资金使用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效用。
(五)加强典型打造,发挥引领作用。在试验示范实施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引导农机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参与试验示范中,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大,经济基础强,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优势,提高示范区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多种途径与院校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发挥辐射带动能力。
(六)加强培训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试验示范实施关键节点,及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培训,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加快乡土人才的培养。加强合作与交流,及时总结先进成熟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及时总结试验示范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简报、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展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举办讲座2期,培训农户500人次,观摩培训2次,结合农事,在田间地头多次讲解向日葵生产技术。
三、主要建设内容
以示范区为单元推行“三区”建设,建设技术攻关区、评比展示区、示范推广区,将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打造成为集成果展示示范、技术集成推广、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的引领向日葵生产的样板典型。
(一)技术攻关区
1.沟膜垄植抗旱抗盐耐列当栽培技术。选择壤土或沙壤土耕地,于5月初完成整地后,选用规格宽120cm*0.01mm地膜,采用开沟机械和覆膜机,一次性完成开沟、起垄、覆膜、施肥各环节。垄上开口40cm、沟深20cm、垄沟间距160cm,使得沟底至垄肩全覆膜。实施面积100亩,其他田间管理相同。
2.推行降密提质增效技术。整个项目区全部采用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技术集中示范100亩,采用北斗导航系统机械覆膜,向日葵大行间距为1m,小行行距为0.4m,株距0.55-0.60m,密度控制在1600-1800株/亩,较常规种植亩降密度200株/亩,农膜使用量降低7%-10%。其他品种合理配置密度,植株高大的向日葵品种应适当扩行降密。一般整体上降密10%左右,提升了向日葵产品容量,品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3.防籽粒锈斑提质增效技术。在现蕾期到开花期喷药两次防治蓟马。农药使用阿维螺虫酯+乙基多杀菌素+营养液。农药使用量为10克/亩/次。植保无人机飞防给药。示范面积250亩,同时开展一组蓟马防治药剂和防治适剂的试验,试验面积15亩。
(二)评比展示区
1.优质品种展示。总结多年试验示范的结果和经验,对表现良好的品种和技术进行集中展示。品种方面重点展示三瑞系列抗列当品种12个,同庆5号,Hz2399,LJ368等品种,对品种性状进行验证同时扩大品种的影响力,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效高抗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创造条件。安排品种展示区面积108亩。
2.重点技术展示。技术方面重点展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对比试验技术,通过大面积的示范展示,辐射带动其他农户选用技术,促进本地区向日葵产量增加、品质提升。
(三)示范推广区
参照《鄂尔多斯市向日葵生产技术规程》,开展示范推广区建设。重点示范推广沟膜垄植抗旱抗盐耐列当栽培技术、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改土增效、无人机治虫防病以及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按照“五统一”等标准化技术模式,展示技术集成推广的效益和成果。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做得来,充分发挥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引领和展示作用。通过示范推广,引领带动更多农户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向日葵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田间管理情况
5月初进行整地覆膜,使用70cm*0.015mm,北斗导航系统统一覆膜,结合整地亩施商品有机肥160公斤,5月中旬灌水,5月底到6月上旬播种。播前使用异丙甲草胺封闭除草;6月下旬初机械中耕,结合中耕施入向日葵配方肥。对封闭效果不好的田块在播后使用草甘膦进行苗前除草防治,后期使用高效氟吡甲禾灵对部分田块的禾草进行化学除草。全生育期由于降雨较多,未进行灌溉;8月中下旬进入开花期;9月上中旬成熟,九月中旬后开始插盘晾晒,九月底脱粒筛选归仓;10月份清理田园,回收残膜。
五、示范成效
1.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技术推广比常规覆膜减少地膜用量7%到10%。
2.示范区是向日葵列当常年发生区,主推Hz2399、同庆5号、LJ368和三瑞系列抗列当品种,有效的控制了列当的发生。对照田列当发生寄生株率90%以上,寄生强度4000到10000株/百株以上。抗列当品种两项指标均为0,均属于免疫品种。除同庆5号因气候等原因结实率不好,产量减少,但品质较好。收购价较其他品种稍高1-2元/公斤。总收益得到一定提高。
3.推广封闭除草剂和机械中耕、适期晚播等技术,病虫草发生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减少用药1次,农药使用量有效降低,示范田亩均减少用药50克。示范区同庆5号亩产152.6公斤,容重全部在190以内,对照田产量145公斤/亩,增产7.6公斤/亩,容重总体在220以内;其中容重190以内占比60%。示范区Hz2399亩产220.8公斤,容重190以内占比50%。对照田产量202.9公斤/亩,增产19.9公斤,容重总体210;其中190以内占比30%。示范区三瑞系列品种亩产268.7公斤,容重230以内。对照区223.3公斤亩,增产43.4公斤,容重230以内。
六、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思路
1.受向日葵尤其是食葵对品质的要求,目前全程机械化还不能实现,有待研究开发,特别是收获机械。
2.杭锦旗沿黄区域耕地盐渍化程度较高,水膜种植模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控盐保苗技术,存在问题是比较费水,与当前农业用水的总体目标有一定冲突。
3.作为向日葵生产大旗,没有规模以上的向日葵产品市场,市场波动大,容易造成增产不增收。
4.加大示范项目投资力度,安排一定的科研经费列入科研院所合作和参与,逐步形成科研院校、购销企业、农资企业、种植户与推广部门协同推进的推广体系,把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最快推广应用,让购销农资资本投入到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