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000014349/2023-00081
-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业务工作
- 发布机构: 杭锦旗农牧局
- 发文日期: 2022年11月27日
- 名称: 杭锦旗2022年玉米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总结
- 文号: 杭农牧报〔2022〕321号
- 时效性: 正常
- 成文日期: 2022年11月27日


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杭锦旗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2022年杭锦旗玉米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技术方案》要求,我旗积极实施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旗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项目各项任务,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杭锦旗现有耕地131.5万亩,种植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向日葵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全旗总播面积的50%以上。该项目在杭锦旗实施具有明显的生产资源优势和推广示范效应。
(一)地块落实:项目地块选择在吉日嘎朗图镇光茂村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优质品种、高效种植技术为一体的玉米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1000亩,辐射带动5万亩。
(二)项目区设置:按照整体规划,共设置技术攻关区、评比展示区和示范推广区3个项目区。项目区建设以科技示范推广为引领,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为主要内容,以优质高效为重点目标,结合数字农田建设,充分展示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的质量和示范效应。
(三)总体产量:在评比展示区展示26个玉米新品种,长势和产量表现良好的有龙雨909、XM1618、DN367、金艾906、满世通161;耐盐碱玉米品种对比试验中科玉188表现突出,较对照亩增产93公斤。在技术攻关区重点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4模式、2+4模式、6+4模式)和五种价位接近的长效氮肥锌腐酸尿素、含海藻酸尿素、硼锌腐酸尿素、螯合钾锌硼尿素、耕宇长效尿素对比试验。经测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4模式)亩产玉米619公斤,大豆40公斤;(2+4模式)亩产玉米650公斤,大豆34公斤;(6+4模式)亩产玉米575公斤,大豆52公斤。不同肥料对比试验中锌腐酸尿素亩产904公斤表现良好。在示范推广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改土增效技术,经测产,亩产815公斤。项目总体示范推广效果较好,可为当地玉米新品种筛选和种植技术推广提供参考,有效提升了玉米提质增效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做法
(一)以组织领导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按照上级要求,项目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责任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工作前期及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协调各单位对重要事项和重点示范区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同时,就地块遴选、项目区设置、品种选择等方面,市旗两级领导和专业人员多次实地调研、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旗农牧局组织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示范区建设、试验示范布置、试验数据采集记录、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报告撰写等工作,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模式推广应用。示范行动一方面结合应用数字农业、水肥一体化、有机无机配施改土等技术,集成示范“五统四控三提两增”技术模式(“五统”: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四控:控肥、控药、控水、控膜;三提:提升化肥、农药、水资源利用效率;两增:增产、增效),推动玉米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实现化肥、农药“双控双减”,水资源利用率明显高于周边区域,以相对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动现代农牧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全程应用黄河水澄清后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还在保苗促长、提质增产、培肥地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增产增效作用。
(三)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优质高产技术落地。示范区实行“三区”建设,示范内容主要针对当地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在技术攻关区安排了五种新型肥料对比试验,三种不同带型、不同品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分三个梯度密度试验。评比展示区安排了26个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2个不同耐盐碱玉米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区安排了水肥一体化、有机无机配施改土、全程数字机械化栽培示范。项目区共引进作物新品种28个,开展试验示范10项。随着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的持续实施,项目区将会成为集成果展示示范、技术集成推广、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的,引领粮食生产的样板典型。
(四)以现场观摩培训,提升项目带动力。为充分发挥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引领作用,整合优质高效增粮、看禾选种、黄河流域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行动等项目,组织举办全旗种植业现场观摩培训会,培训全旗各苏木镇分管农牧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有关种植业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的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旗级媒体进行了实时报道。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实地指导、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突出抓好综合配套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展示技术集成推广的效益和成果,激发了种植主体主动应用技术的意识,带动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科学种粮水平,为推广优质高效增粮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助力杭锦旗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五)以制度建设,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在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专门台账,严格资金支出范围、兑付进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果。同时,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协商,加快项目资金兑付,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不受影响。
三、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效益:经测产、分析,集中连片标准化示范区产量约815公斤/亩,较当地对照田产量约730公斤/亩,亩均增产85公斤,增幅10.4%。按每公斤收购价2.7元计算,亩增效229.5元,增效显著。
(二)社会效益:通过优质增粮示范行动,部分新技术得到了示范推广。通过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提高了绿色优质增效技术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今后玉米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生态效益:示范行动主要目标不仅是实现高产高效,同时要重点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行动中通过“四控”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在控水降耗方面,全面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较常规用水减量40%以上,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在控肥增效方面,应用有机无机配施、配方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施肥量较传统减少10%以上。通过测土配方技术、使用新型的长效肥代替传统的尿素,能够明显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控药减害方面,使用扇形喷头、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等措施,较传统防治亩均减少用药量约10克左右,有效减少了化学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在控膜减污方面,示范区全部推广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黑膜,让作物穿上防蒸保湿衣,发挥黑膜覆盖地温高、杂草少、保水保肥效果好的优势,提高地膜覆盖的效益。同时,加厚地膜便于回收,项目区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以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项目示范规模小。玉米是杭锦旗重要的种植产业,全旗播种面积达67万亩,优质高效增粮示范面积仅为1000亩,项目示范效果较好,但项目任务体量较小,规模效应不强,辐射带动范围窄。距离项目区较远的苏木镇一般农牧民带动作用小、影响小。建议增加项目示范片数量。
(二)项目补助标准低。项目经费中未列入地膜补助经费,在种植、机械、技术服务、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补贴力度不够,给集成技术标准化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建议加大投入,增加补助标准,规范细化各项支出比例。便于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三)技术合作交流较少。近年来,杭锦旗围绕玉米生产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但是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及交流较少,科研团队是技术服务的重要方式,我旗本土农业人才资源少,但是科研创新的环境好,特别是以科技项目和农牧科技专家工作站建设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团队已逐步组建。但本行业试验示范示范项目引进人才力度不够,建议项目增设科研补助经费,用于邀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实施,针对性的开展主导产业的创新研发和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支出。
(四)配套机械不成熟。在项目示范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中,大豆种植机械较少,不能满足不同带型种植,且大豆机收时机损严重,达不到机收减损要求,影响示范效果。
杭锦旗农牧局
2022年11月27日